同是农民的毛泽东,在信息和技术落后的年代,他的远见卓识从哪来

  1925年2月,毛泽东因工作过劳而生病,回到湖南韶山冲的老家休养。

  17岁那年,毛泽东发现自己的足迹仅限于韶山冲,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闯出去。

  一转眼已经15年了,再次回到家乡的毛泽东不仅感慨:山中只一日,世间已数年。

  乡亲们的思想仿佛暂停了一样,15年前是什么样,15年后依旧什么样!

  毛泽东不由得回忆起自己走向外面世界的所有经历,同时又感慨这种现象绝不只发生在韶山冲。

  绝大多数的农民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,早就逆来顺受思想固化了。

  那么同样是农民,毛泽东跨越时代的思想是从哪来的呢?

  

  读万卷书

  19岁那年,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,在世界地图上除了隐隐约约能看到湖南以外,自己的家乡韶山冲连个影子都没有。

  毛泽东不由得感慨世界之大,自己之孤陋寡闻,从那以后毛泽东基本上手不释卷。

  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,并且在自己的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,在北大图书馆工作。

  这个阶段的毛泽东如饥似渴,日积月累之下,毛泽东的知识储备量和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。

  这种改变是待在湖南韶山冲根本不可能发生的。

  在北大图书馆的这段时间,毛泽东养成了"嗜书如命"的好习惯,直接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。

  甚至在毛泽东逝世前几个小时,还要读一读书。

  

  读书是我们接收信息的最佳方式,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。

  我们集中精力接收什么样的信息,我们就有怎样的认知和见识。

  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娱乐上,我们就是被娱乐的对象,把时间放在读书上,我们就是成长的对象。

  读书这件事,一天两天你是看不到任何变化的,当你连续阅读一个月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开始了保持思考的习惯。

  一年积累下来,你的思维见识至少要超过同龄人,如果你能十年八年的坚持,内心的格局将会无比地宽广。

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对价值观的培养,人生的一些基础见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形成的。

  

  行万里路

  有了基础知识量的积累,下一步比较重要的就是经历了。

  因为书里面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前人沉淀下来的智慧,有些是我们正在经历的,或许会感同身受。

  有些是我们还没经历的,就需要我们去历练,历练过了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智慧。

  如果我们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,去感受不能感受的智慧,很容易走偏。

  所以更好的办法就是行走,到处去看看,到处去闯闯,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知识,用知识再丰富自己的见识。

  24岁的毛泽东就曾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穷游湖南,行程900余里。

  这些年轻时候的宝贵经历,都是对毛泽东的未来有极大的影响。

  

  阅人无数

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。

  如果前两个都做好了,基本上在人群中已经是佼佼者了,但是这个时候的人很容易故步自封。

  打破故步自封最好的方法就是虚心请教,阅人无数。

  其实归根到底,能够提升你见识和认知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。

  但是真正决定你见识和认知的是你所处的圈子,是你最直接要接触的人群。

 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接触人,要学会筛选自己的圈子,只有随波逐流的人不会刻意地选择圈子。

  有见识的人都会选择合适自己的圈子。

  圈子文化,圈子力量在中国是不容置疑的。

  甚至包括毛泽东后来形成的自己的决策圈子,都不是临时搭建的,而是通过长期的规划慢慢建立的。

  有见识的人,有必要慢慢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。

  

  如果你不多看看书,你不知道前人多么的有智慧,你是多么的无知。

  如果你不多出去走走,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,你有多么的渺小。

  如果你不多交交朋友,你不知道有些人真的很有趣,而你是多么的无聊。

  所以说,要想培养远见卓识,要多读书、多出门、多交友,越早越好。

  这三件事做得越早,你的未来就会走得越远。

本文由 足球人发表。转载请注明出处(nba比分直播篮球)及本页链接。原文链接http://www.zhibo83.cc/post/1123.html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
昵称(必填)

邮箱(选填)

网址(选填)

正文(必填)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文